您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 >> 部门动态 >> 文章阅读
灵寿县农业农村局
技术建议第五期
发布时间:2025-04-22    来源:     发文字号:
【字体: 】    打印

灵寿县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
单产提升技术建议
小麦玉米是我县两大主粮作物,不同生育时期对水肥需求不同,科学精准水肥供给是满足小麦玉米绿色高产的关键。水肥一体化技术,向根区土壤适时适量、集中高效供应水分养分,及时满足作物需求,是构建合理群体,实现水肥精准调控、省时省工增产增效的重要举措。
一、适宜区域及效果
适宜有水源及补充灌溉水源的小麦玉米产区。结合实际采用浅埋滴灌、膜下滴灌、地埋渗灌、微喷灌、地埋伸缩式喷灌、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,探索使用喷肥车、无人机、灌溉机器人等新设备,配套北斗导航播种、耐密抗倒品种与科学化控、营养诊断与高效水溶肥和病虫草绿色防控等措施。小麦玉米播后及时均匀灌水出苗确保苗全苗齐,氮钾后移、磷肥基追搭配、中微量元素因缺补需实现养分精准供应,支撑高密度群体,改善田间小气候抗灾减灾,实现“群体足、个体壮、穗大籽多粒饱”,协同提升水肥效率和单产水平。与当地常规水肥管理相比,力争单产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提高10%以上。
二、系统设备选型和管网布设
(一)水肥一体化系统组成。主要由水源、首部枢纽、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(滴灌带、微喷带、喷头等)组成,具体设备规格和型号根据生产实际选择。首部枢纽一般包括施肥、过滤、安全防护和量测设备,以及灌溉施肥智能决策平台等,输配水管网应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科学布设,主管根据地形实际状况选择聚氯乙烯(PVC)或聚乙烯(PE)管材,田间支管建议选用易于搬运、密闭性能较好、免打孔、不易变形、可多年使用的带有预制孔、聚丙烯(PP)材质的可折叠软管。
(二)关键设备选型。因地制宜选择固定式或移动式灌溉施肥首部,如移动式灌溉施肥机。根据灌溉水质选择离心过滤器、砂石过滤器、网式过滤器、叠片过滤器,或不同过滤器组合使用,如地下水宜选择离心过滤器和网式过滤器组合使用,地表水宜选择砂石过滤器和叠片过滤器组合使用。有条件的选择自动反冲洗功能过滤器。滴灌带滴头出水量宜为0.7-2.0升/小时、滴孔间距一般为 30厘米。地块不平或坡地使用压力补偿滴灌带。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推荐使用小流量滴灌带或微喷带,可增长铺设距离和增大灌溉单元面积,节本增效。微喷灌一般选用斜五孔微喷带,根据土壤质地和小麦种植情况选择适宜的型号和喷幅。
(三)管网布设。选用有导航功能的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播种、铺带(滴灌带、微喷带)、施肥、镇压等作业。浅埋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-3厘米,砂土地埋深4-5厘米,滴灌带间距以60厘米为宜。微喷带以地边为起点向内半个喷幅距离铺设第一条,与作物种植行平行,其余间隔按照所选微喷带最大喷幅布置,一般黏土或壤土地间距1.8米左右,砂土地间距1.2米左右。滴灌带和微喷带的铺设长度根据出水压力和产品说明确定,确保首尾流量偏差率控制在10%以内。推荐采用双向对冲方式铺设滴灌带或微喷带,增加铺设长度,减少田间支管。
喷灌管网一般为干管和支管两级,干管垂直于作物布置,支管平行于作物布置;喷头间距为1.0-1.1倍射程,一般采用正方形组合形式布设。软带快接喷灌的喷头工作压力0.15-0.25兆帕;地埋自动伸缩喷灌的管道埋设在冻土层以下,喷头安装在地表下40厘米处,喷头工作压力0.25-0.35兆帕。地埋渗灌干、支管埋深不小于60厘米,毛管埋深25-35厘米,不影响机械旋耕作业。地埋渗灌、可伸缩喷灌等地下管道一般在小麦播种前施工铺设。
三、小麦主要技术要点
(一)整地和选种。前茬玉米秸秆粉碎两遍高质量还田,多年还田地块可秸秆离田,旋耕两遍、深度15厘米以上。多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或深翻1次,深度35厘米以上,打破犁底层。耕后趁墒耙地,做到耕层上虚下实,地面平整、无明显土块。选用通过审定的节水耐旱、高产稳产、抗病抗逆的小麦品种,避免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。种子要经过包衣处理,或者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。
(二)足墒适期晚播。小麦播种适宜的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5%左右。播种深度在3-5厘米,播后1-3天适时镇压。要适期晚播,避免播种过早形成冬前旺苗,增大冻害风险。亩基本苗宜为20-25万,如晚于适播期,每晚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。
(三)灌溉施肥策略。结合整地或播种施入底肥,一般全生育期氮肥 30%-40%、磷肥80%-100%、钾肥50%-70%底施,有条件区域增施有机肥。全生育期施氮(N)15-20公斤/亩,磷(P205)8-12公斤/亩,钾(K20)6-10公斤/亩。麦玉轮作区,配合玉米晚收技术,可在玉米灌浆后期实施“一水两用”技术,即在玉米收前每亩灌水25-30方,待田间土壤适耕时,机械收获玉米,并精细整地、趁墒播种小麦。小麦全生育期灌溉2-4次,每次灌水量15-25方/亩。起身、拔节、孕穗和灌浆是冬小麦水肥需求关键期,宜分2-4次随水追肥。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追施硫酸锌1-2公斤/亩。
(四)其他配套措施。一是杂草秋治,重点防治雀麦、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和播娘蒿、荠菜等阔叶杂草。二是镇压控旺,对于旺长麦田在冬前和早春返青后进行镇压。三是早春病虫草害防治,重点防治阔叶杂草和茎基腐病、纹枯病、根腐病、麦蜘蛛等病虫害。四是合理化控,对群体偏大麦田,可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化控药剂。五是应对“倒春寒”天气,可在降温前灌水或降温冻害后巧施肥水、喷施叶面肥等降低冻害影响。六是做好“一喷三防”,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、叶面肥等科学混配喷施,以防病虫、防早衰、防干热风、增粒重。七是滴灌带防虫咬,在封冻水或返青期选择相关药剂滴灌,防止鼠虫咬破滴灌带。
四、玉米主要技术要点
(一)品种选择及处理。选择紧凑耐密、抗病、抗倒、宜机收、经过包衣处理的中晚熟玉米品种。若没有包衣处理,可选择苯·咯·噻、吡虫啉·戊唑醇等高效低毒种衣剂包衣,控制苗期灰飞虱、蚜虫、丝黑穗病等。
(二)播种与铺管。夏玉米可贴茬等行距导航精量直播,密植地块建议采用“40cm+80cm”宽窄行灭茬直播,播种深度为3-5 厘米。根据品种耐密性合理增加密度,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000-6000 株,半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000-5500株。麦玉轮作一年两熟的浅埋滴灌田,在小麦播种时铺设滴灌带,玉米直接在滴灌带中间行播种。如在玉米季铺带,宜先对前茬秸秆进行粉碎灭茬清理,再进行播种和铺管。
(三)灌溉施肥策略。结合降水情况进行测墒补灌施肥,播种后 0-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5%时,灌出苗水15方/亩左右。为预防地下害虫,可在滴灌出苗水时每亩滴施高氯辛硫磷60-80克。拔节期0-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5%时灌水15-20方/亩;大喇叭口至灌浆期0-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 70%时灌水20-25方/亩。在施肥方面,总养分量建议氮(N)15-18公斤/亩,磷(P205)6-8公斤/亩,钾(K20)8-10公斤/亩,其中70%-80%的氮、40%左右的钾及20%左右的磷分3-4次在拔节至灌浆期随水追施。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增施硫酸锌2公斤/亩。
(四)其他配套措施。一是杂草防除“封定结合”,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茎叶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,优先选择播后芽前封闭除草,减轻苗后除草压力;二是控旺防倒伏,玉米前期控制氮肥施用量,避免植株徒长,在6-8展叶期科学喷施控旺剂,缩短节间,增强抗倒伏能力;三是中后期“一喷多促”,将杀虫剂、杀菌剂、叶面肥(或调节剂、抗逆剂)等混合喷施,一次作业实现促生长发育、促灌浆成熟、促产量提高。四是适时晚收,待籽粒乳线基本消失、基部黑层出现后机械收获。